11月11日一早,李金龙和众多商家一样,抓住“双十一”购物狂欢节在街头搞起了“枣芽茶”促销,但他的产品是不打折的。
李金龙早年在石楼县供销系统工作,上世纪90年代下岗后回到老家柳林县高家沟乡南阳山村。开办煤焦信息部、投资红枣加工业,都因小打小闹只能勉强维持生计。2005年秋,红枣成熟时的一场连阴雨,使柳林县的红枣几乎绝收,这年李金龙的红枣加工不但没有进账,而且还欠下几万元的加工设备购置费。
2007年春暖花开,李金龙看着院外吐出嫩嫩枣芽的枣树就一脸的苦愁,那天他顺手摘了几片枣芽叶放在嘴里咀嚼起来,一丝淡淡的清香夹杂着一点点苦味。突然,他的脑海中产生了一个新奇的念头:用枣芽叶做茶叶。
想到就做,李金龙跑到田间地头,把枣农刚修剪下来的枣枝拿回家,摘下枣芽叶,放在院子里晾晒,放在锅里蒸炒,经过大大小小几十次试验,样品摆满了院子,结果经过晾晒的叶子容易发霉、压碎,炒出的叶子不是发黄就是发黑。
失败了,但李金龙没有失去信心。为此,他多次去北京、太原、浙江等地请教有关专家,并寻求帮助,总是在“不可能”声中被一次次劝退。
“味道那么好,怎么就不可能呢?”执拗的李金龙想来想去,再次去了北京。他的真诚打动了中国农业投资委调研中心的崔玉,并为他联系了福建一位姓张的茶商。按照福建茶商的要求,2008年开春,他把枣芽叶封存打包好寄过去。两个月后,李金龙得到了喜讯:用枣芽叶炒制出来的茶叶与普通茶叶外观上无差别,而且有南方茶叶无与伦比的独特味道。
李金龙坐不住了,他拿着精心包装过的“枣芽茶”走访专业人士和主管部门。从北京到太原再到柳林,当人们品鉴他的茶叶时,都对“枣芽茶”的芳香惊讶不已。
2009年李金龙与福建茶商开始合作开发“枣芽茶”。对方提供设备、技术,他提供原料,当年试产了300余斤。产品还没有上市,就被世界杰出华商协会指定为2009年至2011年全球华商500强俱乐部指定用茶。同年8月,李金龙对“枣芽茶”申请了专利。如今,李金龙与合作商在太原、五台山景区开设了“枣芽茶”专卖店。今年,李金龙的“枣芽茶”销售收入达到了60万元,虽然离他的创业梦还有差距,但他让“枣叶入茶”的愿望是实现了。
望着黄河沿岸满山遍野的红枣树,李金龙充满了胜利的喜悦,他看到了“枣芽茶”的前景,也看到了枣区老百姓幸福的未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