推广 热搜: 茶叶销售  博览会  茶业金融  云南  武夷茶文化  茶叶  雅安茶  茶叶深加工  农药残留  中国茶产业 

为何A股出不了“茶中茅台”

   2021-10-28 3970
核心提示:作者|金不换中国人向来对茶酒爱得深沉。老话常说,茶酒不分家迎客以茶、送别以酒。两大饮品在人情往来上平起平坐,早已刻在了国
 

作者|金不换

中国人向来对“茶酒”爱得深沉。

老话常说,“茶酒不分家”“迎客以茶、送别以酒”。两大饮品在人情往来上平起平坐,早已刻在了国民的DNA里。

不过,在A股门口,二者受到的待遇是冰火两重天:

迎来的是“酒”,送走的是“茶”。

前不久,八马茶业中止上市,“茶叶第一股”名号的归宿再成悬念。今年,中茶、澜沧古茶等茶企多次向IPO发起冲击,最终都铩羽而归。

前赴后继,皆遭碰壁。至今,A股里头都没有一家茶企。

另一边,今年以来酒业拉开第三波上市潮序幕。超过30家酒企的IPO进程顺利,摩拳擦掌的态势比前两次来的更猛烈。或许,也是被老大哥茅台扶摇直上的气场所感染。

电影《东邪西毒》里有句经典台词:

酒越喝越暖,水越喝越凉。

眼下,茶商手中的这杯“上市茶”,也是越喝越凉。

01

一则来自监管层的质询,将八马拦在A股门口。

今年5月,深交所曾要求它要说明关联交易、经营管理等30多个问题。上个月,它回复完质询后,主动中止了上市脚步,表示在更新财务资料。

关联交易问题背后,牵涉出“供应商”和“商业联姻”两重疑点。

通常情况下,A股创业板不支持“酒、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”里的公司上市。上有政策,下有对策,八马试图换个马甲,称自己属于“食品、饮料及烟草制品专门零售”行业。

他声称,前一个行业注重流通,后一个注重制造。自己一半的茶叶产品,都是从供应商那里采购的成品,然后通过“八马”品牌对外销售,做的是类似“贴牌”的流通生意,符合创业板上市标准。

虽然,它一再强调自己以采购为主,但过程中的关联交易依然引发质询。比如,2018年和2019年,它的第一大供应商,竟是公司老板的表弟。

另外,它与其他三家公司的“商业联姻”,也遭到外界质疑。

这起联姻简单说就是:八马老板王文彬的儿子,娶了安踏老板丁世忠的女儿;两个女儿,分别嫁给了七匹狼老板周永伟的儿子和高力集团董事长。

两个亲家和一个女婿,分别掌控着泉州本土有名的企业,身家合计超过500亿。三起婚姻,串起了一个“泉州富豪圈”。

虽说没有明显的迹象证明,八马对自己的“亲家”进行利益输送。但在监管层眼中,联姻犹如一枚潜在地雷,存在粉饰业绩、损害股民利益的可能。

即使不存在关联交易,老金认为八马上市依然有悬念。虽然它位列茶企第一梯队,但商业模式严重依赖加盟商和供应商等,对于产品的主导力比较弱,未来存在较大不可控风险。

随着这次八马中止上市,“茶业第一股”的诞生再次往后推迟。为了夺得这个名号,早在1993年,浙江绿洲股份就在行业里率先冲刺A股,结果失望而归。到现在,有数十家茶企冲刺了一轮又一轮,无一例外都折戟。

都说茶酒不分家,两个行业连首次冲刺资本市场的时间都差不多。1994年,汾酒顺利登上A股,成为第一家上市酒企。从那时候起,资本市场迎来两波酒企上市热潮:

1996~1998年是第一波活跃期,期间有10家酒企上市;2015~2016年,口子窖、迎驾贡酒竞相上市,区域型酒企密集上市催生第二波热潮。

到现在,A股上白酒巨头林立。今年,还有30多家酒企锚定IPO,像国台、郎酒等老牌酒企率先进入IPO程序,红星则试图借壳上市,江小白等新秀也在跃跃欲试。

第三波酒企上市热潮拉开序幕,兴致十足。另一边的茶企,连第一波都还没开始,士气萎靡,更别说出现茅台这样的A股之王。

要说,两个行业在建国初期情况都差不多。后来酒业凭借标准化和品牌化“上天”,茶业节节掉队徘徊不前,二者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。

同根却不同命。

02

建国初期,百废待兴。

那时候,酒和茶都是国家极其重视的产业,二者的状况又非常相似:

种类繁多、各玩各的。

当时,酿酒工业还处在整顿恢复阶段,大多数酒类都是私人经营,规模小、品质低。而且全国各地有非常多的酒类,也没有一个明确的酿酒工业标准。后来,酒类生产就由国家专卖局管理。

茶业也是类似的情况。中国的茶叶品类有2000多种,各产地又都有自己的特色品种,主要分布在上千个县、市。

拿最受欢迎的绿茶来说,就有着龙井、碧螺春等多十多种名茶,产地也分布在湖南、贵州等十几个省份。

1949年,政府专门设立首家全国性专业总公司——“中国茶叶公司”,统一管理全国的茶叶种植、生产等于一体。

然而,仅凭政府的统一管理,没有市场主体的自我革新,产业难以迅速发展。绝大多数产业,能够形成规模并产生巨头,都要经历从标准化再到品牌化的革新过程。脱离了这两个环节,成不了大气候。

酒企领先茶企一步,走上了生产和模式标准化之路。

上世纪50年代,泸州老窖的三位酿酒技师,总结出白酒的标准化酿造工艺“三成操作法”,在全行业推广应用。另外,泸州老窖还推出了新中国第一本白酒酿造专业教科书《泸州老窖大曲酒》,向其他酒厂进行传播。

许多白酒厂商纷纷借鉴泸州老窖的工艺,并且让白酒生产逐步机械化,整个行业的生产变得更标准化,产量迅猛增长:

 

全国白酒产量,从1978年的143.7万吨增至1988年的468.5万吨,十年年复合增速高达12.5%。

 

反观茶行业,生产依然摆脱不了原始的手工制作。

去年的热播剧《三十而已》中,村长在茶山上对顾佳说道:

 

“机械化程度再高,还是要靠人工手采,你要辨别最好最嫩的茶叶尖,然后用手指掐尖,这一步是机器完全替代不了的。”

 

目前,全国有8000万家茶农,7万家茶企。许多茶农、茶企的制作工艺,都还是传承得上几辈的老茶农。同一片茶园里的茶,不同的茶农做出来味道差别很大。每家茶企的加工工艺也有很大区别。

可以说,茶业里的采摘度、发酵度等一整套生产标准,到现在都没能建立起来。

没有标准,就各自玩各自的。王婆卖瓜,自卖自夸。

行业在各个方向张力的拉扯中,原地踏步。

03

当茶企还在生产方式的标准化上,停滞不前时,酒企已经瞄准更高纬度的商业模式。

改革开放后,山西汾酒率先实施改革,先后进行了厂长经理负责制等多项制度革新。标准化的现代管理模式,让汾酒的生产效率有了非常大的提升,在行业里崭露头角。

数据显示,1987年汾酒厂实现利税 8830.58 万元,是五粮液的4倍,茅台的6倍。

业绩提上来后,汾酒就想着上市。

当时,国企上市模式还不太城成熟,经全国股份制改造三巨头——厉以宁、江平、董辅礽三位经济学家论证,最终决定汾酒集团代表省政府持有汾酒上市公司国家股,汾酒上市公司所有权、经营权两权分立。

凭借这种标准化的上市模式,1994年1月6日,汾酒在上海成功挂牌上市,成为山西首家上市公司,也是白酒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。

汾酒的上市模式,在白酒行业中引起很大的启示和带动作用:

同年,泸州老窖紧跟着上市;2年之后,古井上市;4年之后,五粮液上市;7年之后,茅台上市……

然而,茶业却没有这种标准化的商业模式。

湖南是国内重点产茶省之一,产茶量居全国第二位,素有“茶乡”之称。

2005年,在湖南上规模的187家茶企业中,仅有湖南猴王茶业有限公司一家通过了QS(食品质量安全)认证,获得了市场准入的资格。

另外,有近60%的企业是家庭式小作坊。它们别说上市,连存活下去都面临危机。湖南的状况,也是茶业目前的现状:

千家万户设分厂,千家万户进市场。

行业里的茶企依然数量多而分散,充斥着大量的家族作坊式企业。它们缺乏商业模式上的标准化,规模扩张相当困难。根据农业部的数据,50%以上的茶企年销售额不足500万元。

即便是前十大茶企的总营收,占比不足10%,难以产生领头羊式的巨头。

反观白酒行业,光茅台、五粮液两家就占了1/4的市场份额。

04

将生产标准化,是企业发展的初级阶段。

更高级的是做品牌。

它能自发地、快速地吸引一批稳定的消费者,从而形成规模化。企业登陆资本市场的可能性,也就更大。

提到白酒,很多人会想到茅台、五粮液等。提到茶,会有西湖龙井、洞庭碧螺春等。

你会发现,前一个是品牌,后一个是品类。在大家的现有认知里,几乎没有一家具有高人气的茶类品牌,只有茶的品类。

这意味着,茶企在品牌建设上是失败的。

酒企是很懂品牌的。

1995年,也就是汾酒上市后的第二年,秦池酒厂花6666万元竞得中央电视台的广告标王。

品牌广告效果很明显。几乎就在一夜之间,秦池成为中国白酒市场上最为显赫的新贵品牌。一年之内,它的营收和利润,分别同比大幅上涨了500%和600%。

紧接着,秦池的老板姬长孔大放豪言:

1995年,我每天向中央电视台开进一辆桑塔纳,开出的是一辆豪华奥迪。今年,我每天要开进一辆豪华奔驰,争取开出一辆加长林肯!

新世纪有新品牌故事。

老牌酒企茅台,坚守自己的“国酒”品牌定位。不跟风追趋势,而是宣传自己复杂工艺的特征,让“稀缺”“高端”渗入消费者心智。

后浪江小白,凭借击中年轻人的品牌文案,异军突起。

反观茶企,一直处于“强品类,弱品牌”的局面。前几年,新华社无奈喊出:

“万家茶企,抵不过一家立顿”。

这个说法并不夸张。2016年,中国近7万茶企业出口总额为14.8亿美元,不及当时立顿全球销售总额30多亿美元的一半。

多少有些尴尬。

立顿的成功,正是在于它用一个个的茶包将产品标准化,并在全球范围内宣传它国际、时尚、都市的品牌定位,收获一大批消费者的芳心。

中国素来拥有源远流长的茶文化,周杰伦的歌曲《爷爷泡的茶》中都唱道:

唐朝陆羽写茶经三卷,流传了千年。

可惜,没有一家茶企能从古典文化中,挖掘出带有东方印记的品牌力。

05

写这篇文章的时候,老金跟一位喜欢喝茶的朋友聊天。

我对茶行业的现状感到惋惜:

明明中国就是最大的茶业国,机会这么多。没有一家茶企在标准化和品牌化做出色。再不加把劲,别说“茶中茅台”了,A股门都进不去。

朋友对我说:

“其实之前有家茶企,标准化和品牌化都做的不错,业绩也很好,就是路子不太对,收割智商税。”

我问哪一家?他说小罐茶。

 
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
 
更多>同类资讯
推荐图文
推荐资讯
点击排行
网站首页  |  合作中心  |  投稿须知  |  免责声明  |  版权隐私  |  使用协议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积分换礼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